《與慢性疲勞好好相處:長期疲憊的你也能重新找回生活步調》【身心健康 | 讀書心得 | 書籍推薦】

當年在修社科書籍翻譯時,老師曾說作為翻譯的福利就是能深入地去讀這些書。現在新書《 與 慢性疲勞 好好相處 》出版,前段時間的忙碌也告一段落,來和大家分享這本實用的好書。

我自己並沒有慢性疲勞的問題,但正好在翻譯本書期間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狀況……導致精神狀態不太好,生活應變能力和工作能力也連帶雪崩式下降。說實話,一開始並沒有自覺,有自覺後也不是馬上就有餘裕處理。然而,當我有餘裕去思考如何改善自身狀況時,本書關於「配速」、「高品質休息」的概念以及透過自我覺察增加自我管理精準性的建議,都給了我很多啟發。

除此之外,其中對於親屬的建議以及如何對親屬說明自身情況的章節也很實用。個人認為這不僅對於慢性疲勞患者如此,對許多社會大眾目前還沒有深入了解的疾病或是會長期影響自身狀況的慢性病來說也有許多通用之處。

如何運用本書:作者已在前言表示本書不需要一鼓作氣讀完,甚至也不一定要讀完。可以僅依自己所需閱讀和自己相關的章節、內容即可。

本書畢竟針對慢性疲勞撰寫,因此接下來會簡述慢性疲勞的特徵,並簡單說明各章節內容。如果有類似困擾的話,或許也可以參考本書對慢性疲勞的描述,以及對慢性疲勞與各個類似病症的比較。(但確定診斷還是要找醫生呦。)

慢性疲勞

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明確定義,但本書整體來說參考的是以下特徵:

  • 使人衰弱且休息也無法恢復的疲勞感,而且不是因為過度勞心勞力引起
  • 然而勞動後可能會在數小時或數天後加重疲勞,持續時間和程度都和勞動本身不成比例
  • 睡眠障礙或睡覺無法恢復體力
  • 認知能力下降

如果上述狀況已排除其他原因,且持續六週(青少年為四週),可能就要考慮慢性疲勞的可能性。並不算是罕見疾病,只是常常與一般的疲勞或是其他疾病混淆,患者常常得面對大眾甚至醫療人員的偏見和懷疑。本書提到英國約有25萬人為患者,美國則估計有250萬人。

此外,慢性疲勞對患者的影響程度不一,分為輕、中、重、極重度(本書提出的建議主要針對中度患者)。

  • 輕度:多數還在正常工作就學,但已經影響到平時時間安排,大多需要縮減工作或用所有休息時間補上進度
  • 中度:通常已經停下工作,所有生活活動都會受影響
  • 重度:可能已經停止所有活動或只能進行最低限度的活動
  • 極重度:僅能臥床由他人照顧。

影響程度不同,治療或共存的做法也會隨之相異。書中除了盡可能提供相關資訊與可行做法,也分享了許多病程各異的病人經歷(包含罹病過程以及因應方式),供讀者參考。

個人認為本書珍貴之處除了提出可行做法外,也在其中作出許多澄清,避免病友不斷嘗試幫助不大的因應措施或是檢測。

各章節內容

前言
慢性疲勞概述

第1典型的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
概述病因(可能為生理或心理因素)、用於診斷的檢查以及可能的預後。

第2病毒後疲勞症候群與其他疲勞相關症候群
列出可能與慢性疲勞重疊的疾病以及可能誤診的狀況。

第3慢性疲勞起因的多種理論
概述目前提出過的各個慢性疲勞成因,也對於被大眾高估的理論作出澄清。

第4章 自我管理策略
§ 自我管理的概念──學習並執行一連串的能力管理自己的身心健康。對許多慢性疾病都很有用,除了增進治癒的可能,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活狀態。
§ 活動管理──分析自己平時進行的活動,調整安排,進行「配速」,讓自己的活動量更平均,避免重複經歷高峰和低谷。
§ 透過自我覺察了解自己進行的活動以及各活動對自身狀態的影響。
§ 高品質休息的必要性
§ 睡眠問題的概述與可以嘗試的解決方式

第5可行的治療:藥物與補充劑
現在沒有對所有患者都有效的藥物。本章概述過去對於相關藥物或營養補充劑的研究結果,點出過度誇大效果的用藥。

第6營養與食物
§ 均衡飲食的說明以及可以參考的飲食節奏,幫助慢性疲勞患者在有限的精力中有效率地達到充分營養攝取。
§ 如果考慮各種特殊飲食,其中也有說明,但無論如何實際進行前要先經過醫療人員評估。

第7與慢性疲勞一起工作與就學
解決工作與求學時因慢性疲勞而遇到的難題。
(工作部分內容基於英國的相關法規提出,且大多針對受雇員工,但可以稍微參考。求學的部分也有一些基於英國法規的內容。)

第8章 如何給予罹患慢性疲勞的至親最適切的支持
分為兩部分:慢性疲勞患者如何對親屬說明自己的狀況,以及給患者親屬的建議

第9該問醫護人員哪些問題
如何與醫療人員溝通。門診前可以如何準備,門診中可以如何應對。

第10轉診至相關專業服務
如何轉診以及有哪些專業可以給予協助。
(這部分也是以英國經驗為主,但其中關於治療計畫等內容還是可以作為參考。)

第11患上慢性疲勞後的生活
許多實際患者的案例,看完會有種安定感。

結語:與慢性疲勞好好相處

延伸閱讀與資源


慢性疲勞可能長時間甚至永久無法痊癒,但就算無法完全治癒,也可以嘗試許多提升生活品質的因應之道。讀完這本書可以感受到恰到好處的希望感,不會不切實際,而是出於可能對生活有更多掌握的信心。

如果覺得這些內容或許可以給你帶來幫助,以下是一些把這本書帶回家的管道,祝福大家逐步靠近平安自在的生活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