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觀後感

#最下面有劇透,會有防劇透警告與大範圍區隔,但還是先提一聲。


整體感想:
去看的是IMAX版本,音效很震撼,爆炸和子彈射擊和各式各樣的聲音都很衝擊,配樂也是一直掐在心上,從頭到尾都讓人很緊張。懇請選音響夠好的電影院,不然應該會是一場100多分鐘的大災難,這個真的需要高檔一點的音響才不會整個全毀。
故事不大,甚至沒有完整的故事線也沒關係(是有的,也蠻巧妙的。我是說觀眾沒全部看出來沒關係),個人覺得故事本身的完整性在觀看時反而不是很重要,看見、體會他們的每一個當下就已經足夠震撼了。(或許就因為是當下?片片段段的看不清全貌也是挺有處在當下的感覺吧。不過,能湊出多少故事線也看個人悟性就是了。)
為什麼我覺得對故事的理解在觀影時不那麼重要?因為我這個臉盲認錯了幾次主要角色,比如把AB認成同一個、或是把不同時間的A認成不同的人,對我被這部電影觸動一點影響也沒有(甚至,就算我用自己認的人把時間軸串起來,導致我理解的劇情跟實際劇情有點小誤差,我都完全沒感覺到有什麼疑惑不清或是沒有被觸動的地方,直到去看別的影評才發現我認錯人……然後被自己當下沒串出來的故事線又弄哭了一次。)
時間線交錯的問題看到有人說很亂,但我倒是覺得還好,我覺得他每切一次鏡頭我都能用很短的時間搞清楚這是哪個時間點(雖然其中含有部分誤解)。
大概不能算是哭,但看的時候一直斷斷續續在流眼淚。開場可能不到二十分鐘我就留了第一次眼淚(這次肯定不是被感動出來的,但我很難說清楚倒底為什麼),最後眼淚不是斷斷續續了,就是一直流,但不是像看星際效應那種哭,就…很平靜(?)而且有後勁,我到公車上還會因為閃過某個畫面而突然鼻酸。
不過這部片並不煽情,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平鋪直敘。
 
《敦克爾克》當然是英國本位,但是在英國本位的前提下我認為算是很中立(?)裡面並沒有用什麼篇幅來罵納粹、酸政府、黑法國、對盟軍歌功頌德。前因也用很短的時間與精簡的篇幅交代完,重點完全放在呈現這個事件的樣貌,或者說,那些『當下』。
我覺得這就是這部片很好的地方,他們在撤退的過程中基本沒有雜念,完全就是求生、求生、求生、想要回家,頂多有些人會留一點心順手幫一把同袍。甚至,求生也大半是本能。其他念頭幾乎都是在踏上英國之後才開始冒出來的,這點就顯得很真實了。
觀影前看的影評有提到說他看到最後不記得主角叫什麼,我有認真注意了一下這件事,然後…主角根本沒有說他的名字吧…!(看之後的演員表才知道主角叫Tommy,而當時的英國人會叫陸軍軍人Tommies,也就是主角其實象徵了任何一個撤退行動中的軍人。)
沒錯,這部片基本沒有塑造什麼英雄或特殊的人,也沒讓真實的歷史人物現身。主角有主角的戲份,但他還是在一個大整體之下。再說一次,這部片就是在呈現這個事件,從三個視角說這個故事。所有的主要角色群都在提供他們的視角,用各種感官各種角度體會那個當下,而他們是誰、過去與未來如何,並不是這部片主要想呈現的。個人覺得這種幾乎沒有主角的手法很好,淡化個人塑造反而讓人更能進到整個事件裡,因為那些活下來的、沒活下來的,有可能是任何人。
 
雖然畫面很乾淨、甚至有些畫面特別美,很多人都說不像是在戰場上,但我自己是看Discovery的二次大戰全彩實錄長大的,倒覺得這部片在呈現這個事件的手法挺不錯。就我個人看法而言,所謂的真實不一定要在於這些部分。
海灘上等撤退的軍人據說都不是CG而是真正的臨演,所以有看到有人說怎麼人看起來這麼少w其實我覺得請到幾千個臨演已經很不錯了哈哈哈哈。更何況敦克爾克海灘是很大的,而劇中我們只看到了其中一段,這個人數也不算是非常不合理。
還有那些出現的民船,也是拿當年真正去救援的民船去拍的。噴火式戰機也是借真的,還把IMAX攝影機綁在機翼上真正飛行、俯衝,驅逐艦也是真的(不過我記得拍戲的驅逐艦是跟法國借的w)!諾蘭真的是很用心。(BTW我其實不是諾蘭粉,在此之前我只看過星際效應而已。)借了實品來拍這點也是讓人莫名的感動。
幕後花絮裡面諾蘭一直在強調觀眾的”感受”,他用真實的船隻戰機、真正地在敦克爾克海灘與英吉利海峽與天空上拍戲、請來真人臨演、重建當時的防波堤、真正地在現場做爆破,而不是藉由CG,甚至請了與當時上戰場的新兵一樣年輕的演員。就是為了盡可能讓觀眾身歷其境,讓演員的反應更真實。我是看完電影後才挖到幕後花絮的,事前並不知道這些事情,但在看電影的時候確實感覺到了身處其中,感謝他的用心。
 
看完很能理解為什麼有人說不好看,因為這是用畫面與聲響--而非言詞--來呈現的電影,不認真看應該會嫌無聊。看見了許多想看大場面、激戰、熱血喊話的人的各種負評,但我自己是很喜歡的,推薦任何想寫或創作有關戰爭題材的人去看。
也還好我一開始就沒有對它有特定期待,唯一的期待就是去了解敦克爾克大撤退的現場狀況(講白了還是去取材的),不得不說符合了100%的期待。對我來說,人數有多少、船艦飛機多少、犧牲多少都是可以查到的資料。如何掙扎、如何求生、如何救人,每一個小人物是如何面對那個當下、如何反應,才是真正應該在電影中品味的。
看各家評論時我比較驚訝的是,法國觀眾似乎也挺中意的。之前看預告的時候本來還很擔心法國人看了會因為自家人戲份太少,一怒之下拍一部土倫港自沉之類的哈哈。
期待複雜、感人故事如星際效應的人會覺得很無聊,期待大場面戰爭片的人會嫌不夠真實(well,這點端看看客重視哪方面的真實了)。
期待去旁觀、感受每一個小人物的那個當下的人,大概不會失望吧。
 
一點比較有關劇情但沒有劇透的感想:
皇家空軍的箴言是Per ardua ad astra,拉丁文,翻成英文是”Through adversity to the stars”(從逆境中飛往群星)或 “Through struggle to the stars”(藉由奮鬥飛往群星)。看完電影回來看這句真是格外有感覺…
看完覺得…活著真好啊…(雖然這很老生常談,但兩個小時跟著他們這樣生死交關後想到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樣。)以及,不論在在什麼時代,都感謝任何堅守岡位或勇於付出的人。


以下有劇透:
























看到有人在說這部片裡面塑造跟著撤的法國人好像特別懦夫,我覺得並非如此。首先,角色說的話與作品中想說的話是不能畫上等號的。這很重要!
然後劇裡面想跟著撤的法國人發生了什麼事,做了什麼事:
最開始觀眾注意到想跟著撤的法國人應該是在防波堤被攔下來的那群吧,英國士兵一直跟他們說「這是我們的船,你們的船等等會來,不要上我們的船」,然而打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兩邊海岸都是德軍了,法國的船到底要怎麼繞過來啊?!法國人大概也有想到這件事(或是根本不想等了,繼續待在這片沙灘上多可怕啊)所以還是一直衝撞,想往英國的救護船前進。這一段倒是沒感覺到懦夫什麼的,只感覺到了英國人真的是各種呼攏啊(不過這些都是小兵啊,也可能是真的覺得法國方也會派船吧…)
然後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就是一開始跟著主角行動的那位,在船內因為語言問題被揭穿是法軍。主角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埋葬英軍的屍體,這時候才發現他拿了那個屍體的軍服穿來假冒英軍。這時候其他英軍是有說他是個法國懦夫之類的話,但他們說這句話我不認為有什麼實質意義。他們就只是想煽動所有人同意把法國人丟出去而已啊!(這還不是英國船,這是荷蘭船欸!雖然我不知道是怎麼繞過來的…)這時候他們所說的懦夫我不認為可以跟角色塑造扯上關係。況且,這個法國人還多次救了許多英國人的命啊……至於穿英軍軍服想混在其中這件事,結合前面法軍被擋那一幕,我只覺得他很臨機應變…他很多同袍不是不想走,而是走不了不是嗎。
對了,這裡主角的話雖然老套,但我還是很感動的…
「這樣不對,他是法國人,我們是盟友。」
「不然你出去?」
「不行,我要回家。」
「如果說這就是代價呢?」
「…如果真是這樣,我會接受,但(我知道)這是不對的。」
撤退的法國人大概就這兩部分,我是沒看出來什麼特別懦夫的形象塑造啦。
況且,不要說法國人了,別忘了回到英國的士兵從生死關頭回過神來,也開始覺得自己是懦夫、是敗者。這部片淡化角色塑造的用意不就是這樣嗎?這些在戰場上穿越生死的士兵有可能是任何人。
一開始主角通過的防守陣線也全是法國人在顧,軍官也說邱吉爾檯面上說英法士兵同進退(雖然私底下…),所以個人覺得這片真的沒黑法國人,不管是整體,還是想跟著撤退的,都沒有什麼特別負面的塑造。
 
接著分項說一些比較零碎的:
一、看見德軍轟炸雞被打下來完全開心不起來,雖然每次都有「得救了」的感覺,但在電影的敘事手法中會不自覺地想到那裏面也是一個人。也一直想到《再見,吾愛》裡面的路德,德軍戰鬥機飛行員,英倫轟炸時卻被叫去開轟炸機,無法接受轟炸平民卻又對此毫無辦法。這邊引用一些他的話:” I will be disciplined for this.” “I had to be reminded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nocent in the world.””I could not stay at the base. Not after this. Not after our mission last night. I could not stand to be around them. And I could not think of anywhere I needed to be more than here. I want to forget everything. I need… I just need…”
二、知識就是力量啊,我看到陸軍軍官跟海軍軍官說”什麼?我以為三小時漲潮一次!”的時候都要跟海軍軍官一樣無奈了。”那還好你是陸軍,我是海軍,對吧?”
結果其他陸軍也以為三小時漲潮一次…唉。
三、在海峽苦戰到不得不迫降海面甚至墜機的空軍,僅一人在千鈞一髮之際獲救,受海灘上的士兵指責『不見蹤影』;成功飛到敦克爾克但燃油不足的飛官選擇在油箱見底時擊落轟炸機,而沒有足夠高度、速度折返,受到了整個海灘歡呼與讚揚,卻迫降敵營被俘。人啊,果然只能從自己所知的去下判斷呢。到底什麼是真相,在批判時我們又多接近真相呢?正如今年法國全國高中考試的哲學作文題目之一所問:「格物,就能致知嗎?」
四、從在海灘上孤立無援的絕望等待,被護士帶進救護船船艙裡的一絲安心,看見民船一艘艘冒險過來接他們回去的熱淚盈眶,看見多佛白崖(其實很長不一定在多佛)的那一眼,踏上英國土地踏實的安全感,一直到以為會被鄉親父老唾棄卻被民眾歡呼著簇擁的那一刻,這些青年們才真正回了家。但這樣的結局,對他們的人生來說只是一個逗點,甚至他們自己都不知道這樣的結果到底好不好、自己配不配這樣的熱情歡迎。
五、生存,從來就不公平。真的是…好難過啊……以他的機靈反應,如果他完全不管別人死活,大概是更可能活著到對岸的。
 

「做得很好?我們只是活下來而已…」「那就很好了,孩子。」

在〈《敦克爾克》觀後感〉中有 10 則留言

  1. “也一直想到《再見,吾愛》裡面的路德,德軍戰鬥機飛行員,英倫轟炸時卻被叫去開轟炸機,無法接受轟炸平民卻又對此毫無辦法。”
    我沒理解錯誤的話…這段是指Auf Wiedersehen, Sweetheart那篇嗎?

      1. 啊啊啊啊啊((語無倫次
        非常喜歡那篇!文字平淡但讓人忍不住陷入其中!
        只有米英獨伊篇有完結其他都坑了呀…

        1. 那個系列到現在還是FF上的前二呢,完全神作啊!其他的是真的可惜,不知道作者是遭遇了什麼…而且親子分那個在貼吧上的中譯也被刪了,只能回去看原文…

  2. “也一直想到《再見,吾愛》裡面的路德,德軍戰鬥機飛行員,英倫轟炸時卻被叫去開轟炸機,無法接受轟炸平民卻又對此毫無辦法。”
    我沒理解錯誤的話…這段是指Auf Wiedersehen, Sweetheart那篇嗎?

      1. 啊啊啊啊啊((語無倫次
        非常喜歡那篇!文字平淡但讓人忍不住陷入其中!
        只有米英獨伊篇有完結其他都坑了呀…

        1. 那個系列到現在還是FF上的前二呢,完全神作啊!其他的是真的可惜,不知道作者是遭遇了什麼…而且親子分那個在貼吧上的中譯也被刪了,只能回去看原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